【长三角特别观察】"上海+"模式再升级:2025年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全景图 首席记者 林墨|区域发展观察组第一章 轨道上的同城生活• 跨市通勤革命: - 地铁11号线日均跨省客流突破55万人次 - 高铁"月票"用户达28万人,年均节省通勤费1.5万元 - 沪苏嘉城际铁路
【长三角观察】从单核驱动到多城共舞:上海大都市圈的五年蝶变 首席记者 周明阳|区域经济观察组第一章 产业协同的梯度转移在苏州工业园区,上汽大众的智能工厂里,30%的工程师来自上海总部。"研发在沪、生产在苏"的模式使企业物流成本降低25%。
【深度调查】上海大都市圈"1+8"产业协同新生态:2025长三角创新走廊建设全景观察 ■ 产业协同矩阵1. 价值链分布图谱:- 上海:研发设计占比达73%- 苏州:高端制造贡献率58%- 无锡:物联网产业集群估值破万亿- 南通:船舶配套全国占有率41%2. 创新联合体:√ 联合实验室
【张江科学城:长三角科创走廊的"核爆点"】 2025年盛夏,张江人工智能岛上,第四代协作机器人正在学习识别中药材;同步辐射光源旁,科学家们争分夺秒解析蛋白质结构;中芯国际的洁净车间里,3纳米芯片量产进入倒计时...这片28
【区域观察】大上海都市圈:从虹吸效应到共生体系的进化之路 【首席记者 陈立峰 长三角报道】清晨5:30,昆山花桥地铁站早班车前,程序员李伟的咖啡杯上同时印着"上海硅谷"和"昆山制造"的logo。这个日均客流8万人次的"跨省地铁站",恰似上海与周边
【大上海都市圈】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引擎作用 ■ 空间规划新格局1. 核心圈层划分:- 中心城区(外环内)- 主城片区(外环-郊环)- 新城辐射圈(五大新城)- 1小时通勤圈(苏州、嘉兴等)2. 功能定位:- 上海:全球资源配置枢纽- 苏
【深度调查】"数字长江"计划:上海如何重塑长三角经济地理 ■ 基建革命:长三角的"数字新基建"上海超算中心数据显示:2025年长三角地区算力共享率达67%,较2020年提升52个百分点。正在调试的"东数西算"长三角枢纽节点,可使杭州企业调用上海临
"长三角心脏的脉动:上海在区域协同中的枢纽密码" 【首席记者 王振华】清晨6点的虹桥枢纽,开往苏州工业园区的高铁与通往嘉兴科技城的城际列车同时启动。这种"双城通勤"现象,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生动的注脚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
【特别策划】"1+8"都市圈共振效应:解码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密码 【首席记者 周明阳】清晨6点,从昆山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的高铁上,工程师王磊正翻阅着当天会议资料;同一时刻,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正通过沪甬跨海大桥运往宁波;而在太湖北岸的生态
【全球枢纽】洋山四期启示录:解码上海港的"智慧转身"与全球航运新秩序 【首席记者 吴海峰】凌晨三点的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,无人集卡正沿着激光导引路线精准装卸集装箱。这个不眠的"钢铁森林"里,上海港正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——2024年前五个月集